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刺參蝦池養殖技術


刺參蝦池養殖技術

近幾年來,海參價格的上漲,蝦池養殖刺參迅速崛起,以粗放的養殖方式,把刺參、對蝦、梭魚、海藻等一同引入養殖池塘,使其相互利用、相互互補的生態環境。混養對蝦、梭魚,可以有效地提高養殖刺參池塘的水體利用率,投餵對蝦的飼料的剩餘殘餌和魚蝦糞便既可以增加池水肥度,促進藻類繁殖生長,藻類又可以為對蝦、刺參提供天然的餌料生物,同時,養殖的梭魚還可以利用其攝食有機碎屑、浮游動物及吞入大量的泥沙、刺參和對蝦的糞便等垃圾,起到清潔養殖水體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依科學放養是取得養殖成功的首要環節。

一、養殖池的選擇

養殖池所在海區要求水質潔淨,潮流暢通,附近無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池塘底質以較硬的泥沙底為好,砂子粒徑為O. 5mm~3. mm,有利於底棲矽藻等餌料生物的繁殖,適宜於刺參攝食的餌料生物豐富,尤其是底棲矽藻數量充足,水體鹽度範圍最好在28‰~ 33‰之間。一般以長方形南北走向的養殖池為好,南北兩面各設一個進排水閘門,最好能納自然潮水,池深3 m以上,長寬比3:1以上,進排水渠道分設,池底不能低於海水低潮淺,排水閘門建成在養殖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層水體能夠排淨。一般養殖池塘面積大小以10~15畝為宜。

二、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養殖池清淤,較好的清淤方式是,先用高壓水噴射、洗刷附著基,並將附著基移位堆放,同時沖刷掉池底表層淤積浮泥,再用機械深挖的方式清除下層變質淤泥,直至露出底部硬土層。最後平整好池底及邊坡,重新擺放好附著基。

2.人工參礁的設置蝦池底質環境是刺參棲息的重要條件,一般可以用石塊、水泥板、空心磚、瓦塊、廢輪胎、扇貝養成籠、廢舊網片、陶瓷等壘成堆狀,作為人工參礁,一般每堆石塊不低於2米,每個石塊不低於10公斤,投石的行距4米~5米,堆距2米~3米,主要是以有利於海參的棲息度夏,有利於藻類的附生,並為海參正常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及餌料。每畝蝦池堆放體積為50立方米~80立方米。(要考濾將來如何清理養殖池,最好還是利用塑料管,而塑料管表面不可以光滑。)

3.蝦池消毒在放養前20天,用50kg/畝~75kg/畝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消毒,以殺滅敵害魚類及病菌、病毒。人工參礁設置好後,進海水浸泡蝦池15天,再將池水放掉,採取連續沖洗、浸泡的方法以降低底泥的有機物含量。

4.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150目篩絹網進海水,水位達50cm~60cm,並加入肥料。(肥料:蝦池投放50kg/畝~80kg/畝經過發酵的雞糞,或施用無機肥2kg/畝~4kg/畝,以培養池水中的基礎餌料生物。)
  
三、苗種的搭配與放養

3月份,放養規格為體長10cm~15cm左右的梭魚魚苗,放養密度為50尾/畝左右。3月份~4月份,放養刺參苗,苗種應選擇體色鮮而不艷,柔軟適度,無粘液,體細長、刺高而尖,無腫嘴及化皮現象。取出水面後,苗體收縮、刺加粗,此狀態能堅持2~3秒以上。放入水中又能較快伸展、沉水底與活動。投放200頭/kg以下的小苗種最好採用帶袋投苗法。將苗種先裝入30ⅹ30㎝的網袋中,每袋放400~500g,袋底放入墜石,再將苗袋放在附著基上或緊靠在附著基底部,讓其慢慢爬出。放養密度一般為3000頭/畝~6000頭/畝。
5月份,放養經過塑料大棚暫養的、體長1.2cm~3.0cm的白對蝦苗,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3000尾/畝;有條件時可在適當時機移植大葉海藻,如石蓴、馬尾藻,鼠尾藻等。

 四、養殖管理

水是養殖水生生物的主要生活環境,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生長發育與生存死亡。水質調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1. 養殖前期水位不宜過深,一般以1m~1.2m為宜,並依池塘的具體情況適時換水,以利於基礎餌料生物的繁殖及海參正常生長。
2. 養殖中期(進入7月份之後),應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應保持在1.5m~1.8m以上,並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新,以確保刺參夏眠。
3. 養殖後期(到9月份中旬左右),可以適當降低水位,此時刺參夏眠結束,有利於刺參的活動與攝食。

飼料投餵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對刺參進行特別投餵,僅投餵白對蝦。投餵白對蝦以人工飼料,依蝦池內養殖的數量,並配合適量投餵粉碎的餅類、小雜魚蝦、麩皮、木屑及藻類,讓部分殘餌與魚蝦糞便沉落在池底,以供刺參攝食。

五、日常管理

定時進行水質監測,控制好水溫、鹽度、溶解氧、pH等理化指標,調控好水色,並根據池水透明度適時肥水,及時掌握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每天要定時巡池,觀察養殖品種的生長、攝食、排便、病害、成活率等情況。定時投入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既為刺參提供餌料生物,又起到改善底質、淨化水質的作用。

水質管理:
加強水質的管理,是養好海參的關鍵,水體交換量越大,海參生長速度越快,出成率也越高。因此要合理調節好水質。水位和水溫的調節:要求養殖池水深一般1.5—3米,夏季在池水溫超過18℃時,池水位保持在2m以上,穩定和降低水溫,以利刺參夏眠。冬季也應加深水位至2m以上,有利於穩定和提升水溫,降低外界溫度對池水水溫的影響。
 
換水與增氧:
可以使池水保持新鮮,換水量視池水水質的情況進行,保持水中的溶解氧、pH、氨氮等指標符合水質的標準要求。 PH值在7.8—8.4,溶解氧在5mg/L以上,氨氮值控制在0.02mg/L以下。最適宜的鹽度範圍是28-31‰。一般在生長旺季和夏眠期間,每天最好換水量在50-60%,低溫時可適當少換。為了增加水中溶解氧,用增氧機或用水泵抽水進行內循環。日增氧和內循環2—3次,每次2—3小時,以夜間為主。

人工配合飼料:
其主要成分是雜魚蝦粉、藻粉、豆餅粉、麩皮等。另外也可以適當投餵一些富含底棲矽藻的海泥等。投餵量視不同情況而定,快速生長的適溫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料,投餵的原則是寧少勿多,以適量為宜。在5—23℃時投餌,日投餌量是刺參體重的5%一1 0%,日投餌1次,時間在黃昏時進行。

清除敵害:
刺參常見的敵害有日本鱘、海盤車、蝦虎魚、海鯰類、猛水蚤等,對5厘米以下尤其是2厘米以下的參苗危害較大。除了放苗前要徹底清池、進水口加過濾網外,還要經常進行人工捕捉。
猛水蚤:猛水蚤(Microset tela sp)是體長3cm以下幼參的重要敵害。
殺滅藥物主要是敵百蟲,中間培育期間小水體可以使用。試驗表明,敵百蟲對猛水蚤有很好的殺滅效果,在生產中施藥濃度為每立方水體2~3克。

六、養殖中常出現的“疾病”

由於環境的突變易引起的“化皮”。包括:鹽度、溫度、光照、污染、微生物。
因為藻類的腐爛會使海參中毒和窒息。海參若遇到劇烈的刺激會引發吐臟。由於養殖池內其他生物的殘害而發生的死亡。其他如餌料質量引起的疾病。

潰爛病:
海參最主要的疾病為潰爛病。一經發生很快會波及全池。主要症狀是海參皮膚潰爛死亡。平時要加強水質管理,優化水質,投餵優質飼料,飼料要充足但不能過量。一般可施土黴素治療,施藥濃度為每立方水體3~5克。

藥物使用要求:
應符合藥物使用規定。建議用微生態製劑防病和改善池塘生態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