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石斑魚孵化技術基本教材


石斑魚孵化技術基本教材 (教學用)
By:ali  2013–04–12
 
石斑魚受精卵在15至24小時,孵化為魚花(大約為80~90%孵化率)。
 
1. 先將養殖池徹底消毒,並靜置24小時,之後將消毒水清洗乾盡,一定要做到消毒水完全不殘留。
 
2. 養殖池注入海水80~100公分(約池子的7~8分滿)。海水必需要做好過濾,力求海水水質非常乾靜。    
 
3. 水質要求:a.溶氧量....每公升水4毫克以上。b.酸鹼度pH值....7.8~8.5。c.氨氮含量....每公升水0.8毫克以下。d.鹹度....30~33。e.水溫....24~29°C。
 
4. 避免陽光直射,以免造成幼小魚苗的眼睛受傷。光照强度為5000~15000勒克斯,最好能控制在6000~8000勒克斯。    
【SI制單位勒克斯 ,1(勒克斯)=1(流明/平方公尺) 烈日大約照度為 100,000勒克斯 。陰天大約照度為 8,000勒克斯 。】
 
5. 魚卵投放量為每12~15平方公尺,投放受精卵100公克。
 
6. 投於受精卵之後,添加濃的微藻(等邊金藻液每立方公尺水加15公升,小球藻液每立方水加40公升。),使水池內的生熊系統穩定,更是魚苗開口時的食料。    
 
7. 投放受精卵3~6天,開始投餵牡蠣受精卵,每立方公尺投餵10公克,每天投餵1次,投餵時間最好在早晨6~8點。    
 
8. 從第5天開始投餵小輪蟲,在投餵小輪蟲前,要先將小輪蟲放入細目手掏網,用乾淨的淡水冲洗,冲洗後再放入加有維他命B及酵母的水桶中,打氣滋養4~6小時,先除去水桶上面的雜質後,撈起輪蟲餵養。以每立方公尺水10000~20000隻輪蟲密度最適宜。可在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餵食。
 
9. 到第18~20天後,可改餵橈足類動物,投餵量為每立方公尺水密度10000~20000隻餵橈足類動物為最佳。    
 
10. 養殖池最好能定時用虹吸法清理池的底部,並用不銹鋼架套網過濾收集,不小心被吸出的魚苖,以減少損失。
 
11. 養殖池前三天開始,每天滴流方式,注入3公分的水。在第12天開始,每天換水20~30公分。 

12. 經過細心養殖後(約35~40天),魚苗用3號網目篩選後,就可以換錢了。

光合菌


光合菌
By:ali    2013-04-17

光合菌都是革蘭氏陰性菌,有單細胞和多細胞,形態多樣有半環狀、桿狀、球狀、螺旋狀和卵圓狀。
光合菌是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不產氧的原核生物的總稱。
光合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是地球上最早出現且有原始光能合成體系的原核生物。
光合菌常見於腐敗有機物質濃度高的水域中。具有固氮、產氫、固碳、脫硫等能力,可氧化分解硫化氫、胺類和多種毒物。
光合菌分解固態有機物的能力很差,只能吸收固態有機物溶出或經其他細菌分解的水溶性有機碳、氮。
光合菌的運動方式,有利用鞭毛運動,有滑行運動,亦有不運動的。
光合菌的細胞直徑大小為0.5~5μm(大約小球藻的1/20),主要以二分分裂方式繁殖,少數是出芽生殖。
光合菌的最佳表現溫度為26°~36°C。
【切記:不可用金屬容器。】

光合細菌中,目前在市場上生產最多的主要種類為
莢膜紅假單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us)
球形紅假單胞菌(Rps.globiformis)
沼澤紅假單胞菌(Rps.palustris)
嗜硫紅假單胞菌 (Rps.sulfi-dophila)
深紅紅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
黃褐紅螺菌(Rhodospirillum.fulvum)等。

◎光合細菌的特性與效能 :

《在種植方面》
(1)分離有機肥,減少有機肥料的臭味,增强有機肥的肥力。
(2)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3)促進開花、減少落花落果。
(4)促進植株營養的吸收、增加果實重量。
(5)促進植株生根。
(6)可減少化肥的使用,因而減低土壤酸化,降低種植成本。

《在養殖方面》
(1)光合細菌是一種營養豐富、價值高的細菌,菌體蛋白質含量高,是良好蛋白質來源。以紅螺菌科的光合菌Rhodovulum sulfidophium為例,其粗蛋白含量達到60.22%,粗脂肪含量8.19%,並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葉酸、維生素B群,尤其是維生素B12、類胡蘿蔔素和生物素,還含有有生理活性物質輔酶Q等。
(2)養殖池中魚蝦等水產的養殖密是度非常高,大量的魚蝦排泄物和殘餌會滯留在養殖池底部,並在腐敗菌的作用而產生各種有毒、惡臭物質(如氨、硫化氫、胺等),使水體嚴重汙染,養殖生物生長受到阻礙,甚至死亡。在管理上,通常採取適當換水和水循環過濾的方法解決這問題。但換水不僅會增加養殖成本,且常會破壞水中的最適餌料微生物群落。光合細菌對各種有機物質、氨、胺、硫化氫等有極強的利用能力,能分解亞硝酸, 硝酸, 增加水中溶氧量,有效的降低有毒物質的濃度。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曾進行光合細菌對病原菌抑制能力的研究,其試驗結果顯示,光合細菌濃度104CFU/ml時,對病原菌Vibrio alginolyticus(溶藻弧菌)、V. anguillarum(鰻弧菌)、V.parahaemolyticus(腸炎弧菌,又稱為副溶血弧菌)有抑制能力。此外可放出抗病性酵素而防止魚病發生,定期添加光合細菌於石斑魚養殖池水的試驗結果顯示,可有效降低池水中氨—氮和亞硝酸—氮的濃度。
(4)光合細菌個體小,營養豐富,可以做為浮游生物(例如輪蟲、橈足類、豐年蝦等)的餌料。而浮游生物又是水產生物(如石斑魚苗等)幼體的開口餌料,因此在食物鏈中有非常好的營養轉移傳遞作用。光合菌在一些水生生物的體內繁殖與共生,並在腸胃道中生長且幫助宿主消化食物。水體中的光合細菌越多,浮游生物的生長越旺盛,水產生物的增產效果也就越明顯。(光合菌亦可添加於飼料中~每公斤飼料添加光合菌100-200cc,直接調入飼料顆粒中,風乾6小時左右投餵。)
(5)當水中有機碳、氮太多時容易引發不良藻類如渦鞭毛藻、裸藻等爆發生長,光合菌可以阻斷或延緩該過程(但光合菌太多相對的也會影響優良藻類的生長)。光合菌更能減少魚肉的臭土味,而且增加魚體體色鮮豔程度和減少排遺泄的臭味。
(6)光合菌於1分地面積的養殖池(標準平均水深90-100公分),可使用10公升(最好含菌數為4.5~8.6×107 cfu/ml以上)。10-15天一次為佳。
定期的添加光合菌是為了使菌數維持一定數量,且添加的最佳時間為上午九點至十點之間,尤其在有陽光時更可促進光合菌的增殖及增加對水質改善的效率。
光合菌的效能表現需要些時間,最少需要12小時至3天,才能看光合菌的效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曾利用光合細菌進行輪蟲增殖培養試驗,以菌體濃度3.97×106CFU/ml稀釋批次培養方式培育輪蟲。在一周後,以15%的效果最佳,可在接種後第7天達483隻/ml,顯示光合細菌濃度對輪蟲培養確有增殖效果,且在添加光合細菌液後,觀察到光合細菌有促進水中較小型原生動物等增生的效果。】

【把光合細菌液添加在不同初期餌料中,做為石斑魚苗開口餌料的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光合細菌液對於石斑魚初次攝食有正面的效果。投飼牡蠣受精卵和輪蟲組,在魚苗孵化後7天(DAH7)的存活分別是47和28%,而光合細菌液和輪蟲混合投飼的存活效果明顯提高,是試驗組中最好的,DAH7的存活率尚有57%。近幾年來,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應用光合細菌於點帶石斑、龍膽石斑、七星斑、油斑等石斑類的育苗生產,育苗存活率約可提升8~37.5%。】

【簡單桶式培養:菌種比例以20%為佳。(魚池水或開放性水域之水)1 公噸水量,投入30 kg雜魚(或15 kg魚粉),微量打氣使水團攪動,置於陽光下培養,至水色變為粉紅或紫紅色即可獲得很高濃度之光合菌(陽光充足則大約7天便可達成)。魚池直接培養方式:1公頃(水深15~ 30 cm ) 投入1,500 kg魚粉及1,500 kg米糠,於陽光充足情形下,一星期可達全池水為粉紅色至紫紅色之光合菌。 】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高產量木薯種植技術


木薯                                    ( By:ali   2013/2/27 )

學名:Manihot utilissima Pohl.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cv. 'Variegata'
英語:Cassava
又稱樹薯,是一種大戟科植物
全世界有10億人口將木薯作為主要營養來源。

用途:
1.塊根含豐富澱粉,可供食用或作家畜飼料。
   塊根去外皮、搗碎,以水壓出澱粉,沈澱後與水分離,取出曬乾,稱樹薯粉、太白粉。
   樹薯粉可製作味精、葡萄糖、冰淇淋、酒精等的原料。
2.鮮葉和嫩莖可作飼料或餵魚,莖可燒炭或做造紙原料。
3.藥用:性味:葉:味苦、性寒。
   效用:葉:收斂止血,化瘀止痛。治外傷出血、頭痛。
             樹皮:治風濕關節炎。
木薯全株有毒,新鮮塊根毒性尤大。輕者噁心、嘔吐、下痢、昏眩。嚴重者呼吸衰竭而死亡。還可引起甲狀腺腫,並會傷害視神經和運動神經等。【不可生食。】
木薯分為甜味和苦味兩種,味道越苦表示氰酸含量越高,也就越毒,越甜表示毒性較少。
木薯中毒系由其所含亞麻苦甙(linamarin)及亞麻苦苷酶(linamarase)水解後析出遊離的氫氰酸(hydrocyanic acid)所致。
【氫氰酸(hydrocyanic acid)其沸點為26℃(79°F),因此很容易因加熱而去除毒性。】

高產量木薯種植技術

木薯雖然容易生長,適應性亦強,對於土壤要求也不嚴苛,但深翻後更易獲高產。要獲更高的產量,宜選擇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富含有機質的沙質壤土為好。  

1.整地:

種植前將地面上的雜草刨起,依南北向,寬五尺一行距,離將雜草堆起,在旁開二尺寛一尺深的溝,再將刨起的雜草推入溝內燃燒,後覆土入溝,使原溝地成為二尺寬一尺高的種植丘壠。

2.種苗:

選用優良高產而株型直立的品種。苗莖須選健壯、充分老熟、莖粗節密、芽點完好、新鮮、不損傷、不乾枯、切口有乳汁、無病蟲的主莖之中下段作種莖,並切成15~20公分為一段,且將向根的莖口地方60°斜切呈鴨嘴狀。唯有芽點保持完好,植後發芽才會快,出苗早且整齊,苗莖快粗長,收成產量才會高。

3.種植:

(1)株行距:5尺行距(種植雙行)×2尺株距。每公頃可種植 100000平方尺/行距5尺/株距2尺×2行=20000株。

(2)植苗:在4~5月份將種苗用莖條,每條以水平和垂直方向45°角斜插入種植丘壠的兩邊,僅露出最後1~2節芽點。

(3)補植:木薯植苗後約3~5週即可出苗,若有缺株時應及時在缺株的位置上補植,以保種植全區滿苗,不致造成收成減少。

(4)間苗:木薯幼苗出土後,在同一種莖常會有多個幼苗長出,如果將來任其生長,則造成密度加大,而消耗株行間的蔭蔽和養分。因此待苗高15-20cm時,將多苗的植株進行間苗,每株僅留壯健的1-2苗,其餘苗用手折除掉。

4.施肥:

施肥是木薯獲高產的關鍵技術之一。木薯有喜氮(N)、喜鉀(K)的生長特性,因此在各生長期要注重肥料的搭配。
基肥:基肥每公頃施7500kg有機肥。
植後苗高約20cm為壯苗期。每公頃施尿素、氯化鉀各10kg,以促幼苗生長、粗壯。
植後苗高60—90cm為結薯期。每公頃施尿素150公斤、氯化鉀250kg,以促進結薯並使薯塊膨大。
植後苗高100—130cm為壯薯期。每公頃施硫酸鉀(或氯化鉀)70~100公斤。
對於施肥充足,苗勢過旺的木薯,可分別在苗高30—50cm,80—100cm,130—150cm分別用多效唑(Paclobutrazol)40g+磷酸二氫鉀50g加水30斤噴灑於木薯的頂端和幼嫩部位,以淋濕不滴水為宜,可增產20—30%左右。

5.除草:

種植後每30~40天,進行除草1次,並將除去的雜草推於丘壠邊,且進行培土於種植的丘壠上方及兩旁。植後三個月內的中耕除草培土是促進塊根據增長、提高單株產量的關鍵時期,每次培土約10~15公分。植後60—80天可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與培土。植後100—120天,進行第三次中耕除草與培土。最少應進行3次的除草和培土。

6.收穫:

木薯成熟的特徵是葉色稍轉黃,基部老葉脫落,薯塊皮層粗厚,外表色澤變深,薯外皮易脫開時,表示已成熟,可以收穫。
(1)先將支莖切除收集,木薯葉可川燙蔭乾,做為魚及動物飼料。
(2)再將主莖留底部20公分處切除,並小心收集於避日照且通風的地方,直立儲放收集,以供下次種植之苗用。
(3)從植畦兩邊底部剷去底土,即可輕鬆的拔出木薯。
(4)收成的木薯,避免大量堆放,應盡快送廠加工。(木薯大量堆放,則容易產生高溫和高濕,而發酵腐敗。)
(5)平均每株木薯可生產2公斤以上的木薯。每公斤鮮木薯可製造300g含85%以上澱粉的木薯粉。



刺參蝦池養殖技術


刺參蝦池養殖技術

近幾年來,海參價格的上漲,蝦池養殖刺參迅速崛起,以粗放的養殖方式,把刺參、對蝦、梭魚、海藻等一同引入養殖池塘,使其相互利用、相互互補的生態環境。混養對蝦、梭魚,可以有效地提高養殖刺參池塘的水體利用率,投餵對蝦的飼料的剩餘殘餌和魚蝦糞便既可以增加池水肥度,促進藻類繁殖生長,藻類又可以為對蝦、刺參提供天然的餌料生物,同時,養殖的梭魚還可以利用其攝食有機碎屑、浮游動物及吞入大量的泥沙、刺參和對蝦的糞便等垃圾,起到清潔養殖水體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依科學放養是取得養殖成功的首要環節。

一、養殖池的選擇

養殖池所在海區要求水質潔淨,潮流暢通,附近無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池塘底質以較硬的泥沙底為好,砂子粒徑為O. 5mm~3. mm,有利於底棲矽藻等餌料生物的繁殖,適宜於刺參攝食的餌料生物豐富,尤其是底棲矽藻數量充足,水體鹽度範圍最好在28‰~ 33‰之間。一般以長方形南北走向的養殖池為好,南北兩面各設一個進排水閘門,最好能納自然潮水,池深3 m以上,長寬比3:1以上,進排水渠道分設,池底不能低於海水低潮淺,排水閘門建成在養殖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層水體能夠排淨。一般養殖池塘面積大小以10~15畝為宜。

二、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養殖池清淤,較好的清淤方式是,先用高壓水噴射、洗刷附著基,並將附著基移位堆放,同時沖刷掉池底表層淤積浮泥,再用機械深挖的方式清除下層變質淤泥,直至露出底部硬土層。最後平整好池底及邊坡,重新擺放好附著基。

2.人工參礁的設置蝦池底質環境是刺參棲息的重要條件,一般可以用石塊、水泥板、空心磚、瓦塊、廢輪胎、扇貝養成籠、廢舊網片、陶瓷等壘成堆狀,作為人工參礁,一般每堆石塊不低於2米,每個石塊不低於10公斤,投石的行距4米~5米,堆距2米~3米,主要是以有利於海參的棲息度夏,有利於藻類的附生,並為海參正常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及餌料。每畝蝦池堆放體積為50立方米~80立方米。(要考濾將來如何清理養殖池,最好還是利用塑料管,而塑料管表面不可以光滑。)

3.蝦池消毒在放養前20天,用50kg/畝~75kg/畝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消毒,以殺滅敵害魚類及病菌、病毒。人工參礁設置好後,進海水浸泡蝦池15天,再將池水放掉,採取連續沖洗、浸泡的方法以降低底泥的有機物含量。

4.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150目篩絹網進海水,水位達50cm~60cm,並加入肥料。(肥料:蝦池投放50kg/畝~80kg/畝經過發酵的雞糞,或施用無機肥2kg/畝~4kg/畝,以培養池水中的基礎餌料生物。)
  
三、苗種的搭配與放養

3月份,放養規格為體長10cm~15cm左右的梭魚魚苗,放養密度為50尾/畝左右。3月份~4月份,放養刺參苗,苗種應選擇體色鮮而不艷,柔軟適度,無粘液,體細長、刺高而尖,無腫嘴及化皮現象。取出水面後,苗體收縮、刺加粗,此狀態能堅持2~3秒以上。放入水中又能較快伸展、沉水底與活動。投放200頭/kg以下的小苗種最好採用帶袋投苗法。將苗種先裝入30ⅹ30㎝的網袋中,每袋放400~500g,袋底放入墜石,再將苗袋放在附著基上或緊靠在附著基底部,讓其慢慢爬出。放養密度一般為3000頭/畝~6000頭/畝。
5月份,放養經過塑料大棚暫養的、體長1.2cm~3.0cm的白對蝦苗,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3000尾/畝;有條件時可在適當時機移植大葉海藻,如石蓴、馬尾藻,鼠尾藻等。

 四、養殖管理

水是養殖水生生物的主要生活環境,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生長發育與生存死亡。水質調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1. 養殖前期水位不宜過深,一般以1m~1.2m為宜,並依池塘的具體情況適時換水,以利於基礎餌料生物的繁殖及海參正常生長。
2. 養殖中期(進入7月份之後),應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應保持在1.5m~1.8m以上,並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新,以確保刺參夏眠。
3. 養殖後期(到9月份中旬左右),可以適當降低水位,此時刺參夏眠結束,有利於刺參的活動與攝食。

飼料投餵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對刺參進行特別投餵,僅投餵白對蝦。投餵白對蝦以人工飼料,依蝦池內養殖的數量,並配合適量投餵粉碎的餅類、小雜魚蝦、麩皮、木屑及藻類,讓部分殘餌與魚蝦糞便沉落在池底,以供刺參攝食。

五、日常管理

定時進行水質監測,控制好水溫、鹽度、溶解氧、pH等理化指標,調控好水色,並根據池水透明度適時肥水,及時掌握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每天要定時巡池,觀察養殖品種的生長、攝食、排便、病害、成活率等情況。定時投入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既為刺參提供餌料生物,又起到改善底質、淨化水質的作用。

水質管理:
加強水質的管理,是養好海參的關鍵,水體交換量越大,海參生長速度越快,出成率也越高。因此要合理調節好水質。水位和水溫的調節:要求養殖池水深一般1.5—3米,夏季在池水溫超過18℃時,池水位保持在2m以上,穩定和降低水溫,以利刺參夏眠。冬季也應加深水位至2m以上,有利於穩定和提升水溫,降低外界溫度對池水水溫的影響。
 
換水與增氧:
可以使池水保持新鮮,換水量視池水水質的情況進行,保持水中的溶解氧、pH、氨氮等指標符合水質的標準要求。 PH值在7.8—8.4,溶解氧在5mg/L以上,氨氮值控制在0.02mg/L以下。最適宜的鹽度範圍是28-31‰。一般在生長旺季和夏眠期間,每天最好換水量在50-60%,低溫時可適當少換。為了增加水中溶解氧,用增氧機或用水泵抽水進行內循環。日增氧和內循環2—3次,每次2—3小時,以夜間為主。

人工配合飼料:
其主要成分是雜魚蝦粉、藻粉、豆餅粉、麩皮等。另外也可以適當投餵一些富含底棲矽藻的海泥等。投餵量視不同情況而定,快速生長的適溫期多投,夏眠和5℃以下不投料,投餵的原則是寧少勿多,以適量為宜。在5—23℃時投餌,日投餌量是刺參體重的5%一1 0%,日投餌1次,時間在黃昏時進行。

清除敵害:
刺參常見的敵害有日本鱘、海盤車、蝦虎魚、海鯰類、猛水蚤等,對5厘米以下尤其是2厘米以下的參苗危害較大。除了放苗前要徹底清池、進水口加過濾網外,還要經常進行人工捕捉。
猛水蚤:猛水蚤(Microset tela sp)是體長3cm以下幼參的重要敵害。
殺滅藥物主要是敵百蟲,中間培育期間小水體可以使用。試驗表明,敵百蟲對猛水蚤有很好的殺滅效果,在生產中施藥濃度為每立方水體2~3克。

六、養殖中常出現的“疾病”

由於環境的突變易引起的“化皮”。包括:鹽度、溫度、光照、污染、微生物。
因為藻類的腐爛會使海參中毒和窒息。海參若遇到劇烈的刺激會引發吐臟。由於養殖池內其他生物的殘害而發生的死亡。其他如餌料質量引起的疾病。

潰爛病:
海參最主要的疾病為潰爛病。一經發生很快會波及全池。主要症狀是海參皮膚潰爛死亡。平時要加強水質管理,優化水質,投餵優質飼料,飼料要充足但不能過量。一般可施土黴素治療,施藥濃度為每立方水體3~5克。

藥物使用要求:
應符合藥物使用規定。建議用微生態製劑防病和改善池塘生態環境。